灵动创新鸿合白板软件赋能课堂互动打造极致智慧教学体验
19429202025-03-28教程攻略9 浏览
当传统课堂遇上智慧工具:互动教学如何破局?
教室里,粉笔灰飞扬,教师手持黑板擦反复擦拭,学生伸长脖子努力辨认板书……这样的场景是否正在被技术淘汰?随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智慧课堂”逐渐成为主流,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技术真的能让课堂互动更高效吗?还是让师生沦为设备的附庸?
灵动创新鸿合白板软件赋能课堂互动打造极致智慧教学体验的实践,或许能给出答案。从郑州7000间教室的“班班通”工程到浙江衢州多所学校的智慧黑板全覆盖,鸿合科技以软硬件协同创新的模式,重新定义了课堂互动的可能性。
1. 黑板+屏幕=无效互动?工具如何重构师生交互?

传统课堂的互动往往受限于工具——教师被束缚在讲台前操作设备,学生被动接受单向输出。而鸿合智能交互黑板的设计,则打破了这一僵局。以衢州第三中学为例,该校通过引入鸿合智能黑板,实现了“板书+多媒体”的无缝切换。语文教师何老师分享道:“以前播放PPT时无法随时批注,现在用黑板侧边栏的快捷工具,可以直接圈画重点,学生注意力明显更集中。”
这一体验背后,是鸿合白板软件的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例如,教师可同时调用课件、手写批注、播放视频,并通过手势缩放或拖动内容。高一学生反馈:“老师用屏幕放古文解析视频时,还能在旁边黑板写注释,像看‘分屏’一样直观。” 数据显示,衢州三中在使用鸿合设备后,课堂互动频次提升40%,学生主动提问率增长25%。
技术对交互的革新不止于此。鸿合一体机的全贴合防眩光技术解决了传统屏幕反光问题,即使在阳光充足的教室,后排学生也能清晰观看内容。而手势识别功能让教师摆脱触控笔束缚,用手势即可翻页、擦除,大幅降低操作门槛。
2. 学科壁垒难突破?软件如何适配教学场景?

“理科老师用电子白板画几何图形,文科老师却觉得功能冗余”——这是许多学校设备使用率低的核心矛盾。鸿合白板软件的解决方案是:学科工具模块化定制。
在衢江区实验小学的科学课上,倪老师通过多屏互动功能,将手机拍摄的学生实验过程实时投射到黑板,并调用内置的显微镜模拟工具进行对比讲解。“以前需要带五六种教具,现在一个界面就能切换实验模型、数据图表和实景视频。” 而语文教师则偏爱智能拼音标注工具,可一键调整字体字号,并关联诗词朗诵音频库,让文言文教学更生动。
这种差异化适配源于鸿合软件的三层架构设计:
1. 基础层:提供通用型工具(如批注、录屏),满足80%的日常需求;
2. 学科层:开发语文智能笔顺库、数学几何绘图工具等垂直功能;
3. 拓展层:开放API接口,支持学校接入本地化教学资源。
郑州“班班通”工程中,鸿合为409所学校定制了包含2000个学科素材的本地资源库,教师备课效率提升60%。
3. 设备越智能,教师越被动?技术如何实现双向赋能?
智慧教育常被诟病“重设备、轻人力”,但衢江区第一初中的案例证明:技术可以成为教师能力放大器。该校周老师使用鸿合白板软件的智能学情分析模块,在讲解《光的折射》时,通过课堂实时测验生成数据图谱,精准定位3个班级超50%学生的理解盲区。“系统自动推荐补充实验视频和习题,相当于多了个AI助教。”
对电教管理者而言,鸿合的集控管理平台实现了设备运维革命。郑州某区电教中心负责人透露:“通过远程查看7626个班级的设备状态,故障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 这种“人机协同”模式,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于教学设计创新。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端赋权。衢江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可通过黑板上的“课堂小游戏”模块抢答闯关,系统根据答题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这种“玩中学”模式使知识吸收率提升35%。
智慧课堂的“三步走”实践指南
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教育工作者可参考以下路径:
1. 场景化选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功能模块(如文科侧重资源库,理科侧重实验模拟工具);
2. 阶梯式培训:先掌握基础操作(如批注、分屏),再进阶学习数据分析、跨平台协作;
3. 数据反哺迭代:定期收集师生反馈,与技术供应商协同优化本地化功能。
灵动创新鸿合白板软件赋能课堂互动打造极致智慧教学体验的实践证明:当工具设计回归教育本质,技术不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激发课堂生命力的催化剂。从郑州到衢州,从教师到学生,这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正在证明——智慧课堂的终极目标,不是用屏幕取代黑板,而是让每个求知的眼神都能被科技照亮。
--